外省动态

27名“乡村供销员”双向奔“富”1.5万户山区农户

  • 时间:2024-06-25

  • 浏览:350

  • 来源:中华合作时报

  • 作者:

  • 字号:
  • 打印

  • 分享:

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的偏远山区常住近7万人口,可耕种面积达10万亩,由于分布散、路途远、总量少,生意人都不愿涉足,导致信息不通、物流不畅,“大山特产出不去,农民所需进不来”成了山区流通的致命伤。天台县供销合作社在“供富大篷车”运行中创新建立“乡村供销员”队伍,填补了偏远山区接轨市场的“流通空白”,“双向奔赴”成了偏远村庄与市场主体的双向奔“富”。


图片

“乡村供销员”分布图。


27名“乡村供销员”,为山区送服务1.2万余次。这条贯穿供需两端的双向服务流通链条已覆盖全县偏远山区农户近1.5万户,累计收购偏远山区农产品2700吨,实现户均增收4000元,总增收约6000万元,成功把偏僻山村的区位劣势扭转为生态优势,让偏远山区与市场主体同频共振。


图片

供销员入户采集农户信息。


“村间田野连着城”

农产品及时“走出去”,

大宗商品频繁“进村来”


4月9日天蒙蒙亮,雨后的山区还云雾缭绕,石梁镇华峰片区的“乡村供销员”徐丽娟早已行走在泥泞的小路上。收集农产品信息,汇总市场主体需求,安排对接时间地点……村民凌晨两三点下地采收,徐丽娟五点就守在共富驿站,到了约定的收货时间,她一边忙着收集村民家里的农产品,一边耐心地和村民讲解农产品的采摘及保存,避免磕碰和损害。蔡岭脚村村民项亨陆每天带着自家种的菜找到徐丽娟,徐丽娟也不管他数量多少,按质论价,他因此每天多了几十元的收入,收成好的时候,一天能变现2万元。

徐丽娟从2021年下半年被认定为供销员,所负责的片区有三个行政村,由十几个自然村组成,辐射338户村民共1700余人。


图片

供销员对收购的农产品进行称重、记录。


“花生17斤”“毛芋130斤”……雷峰乡崔岙片区供销员张仁会依次称重、记账、付钱,还给村民送去前一天订购的电风扇、蚊帐等物品。在做好农产品收购进城工作的同时,“乡村供销员”还协助对接日用消费品代购派发工作,不仅带动偏远山区农产品“走出去”,还完善了农村日用消费品服务,改变了山区群众“日常用品赶大集、大件商品进城里”的传统购物模式。


图片

“供富大篷车”运维中心。


运维靠“大脑中枢”

142个驿站日均2万个包裹

“奔跑”在共富路上


“乡村供销员”依托“供富大篷车”平台,将“流动市场”建到每个偏僻山村,并畅通农资及技术指导服务进村渠道。天台县社在全省率先建成“供富大篷车”运维中心,协调全县6个职能部门、13个乡镇(街道)以及农资协会等服务主体,以中农批物流园为依托,连接农产品专业市场、三级电子商务物流体系运营中心、大农场展厅和农产品配送公司,“一县一仓配、一乡一中心、一村一站点”的县域农产品物流体系逐渐完善。

为了更有效地带动“乡村供销员”对接农户与龙头企业,运维中心建立了统筹协调、信息收集、流通运输、入库检测、汇总上报等五项机制,首创“农产品供销流转单”,由供销员汇总农产品供产信息,“大篷车”填报物流信息,收购方反馈入库抽检结果。“单随货走、一单通用。”供销员张仁会说,这不是普通的单子,它直接影响他的工作绩效,各环节也是靠它来实现节省运输、人工费用,并实现农产品从收购到入库到不合格品处理的闭环管理。

日复一日,农产品供销流转单上的数字不断刷新,一批批农资、一个个农技被带到田间地头,142个供销共富驿站日均有2万多个包裹被送上自动分拣设备,偏僻山村的土特产“奔跑”在纵横交错、快速运转的共富带上,成就了山区群众的致富梦。龙溪乡寒山村姜农叶良标再也不用盯着根腐的生姜发愁,农技专家第一时间上门对症下药;雷峰乡黄家塘村的村口小店摇身变成了供销共富驿站,在旺季外销农产品约400单。

责任编辑: 周钰